因吊蘭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,所以家里養(yǎng)了幾盆吊蘭,無論春夏秋冬,我在澆水之余,就細(xì)心打量這美麗的“空中花卉”。
其中這一盆吊蘭長勢特好,色綠如墨,它葉片細(xì)長,全由盆中間向四周畫著美麗的弧,就像一朵定放的綠花,葉腋中生出的走莖長有近尺,也彎腰躬背散向四周,與那些紛披葉,共同構(gòu)成一幅美麗的綠瀑飛瀉圖,而在走莖的頂端,則掛著一簇簇植株,遠(yuǎn)望,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飛的仙鶴。
一日觀賞,我突然有了新的發(fā)現(xiàn):那些植株的白色根須竟長了七八公分長,它們有的纏繞在一起,就像人絞的麻花或編的發(fā)辮。在廈門旅游時,我見識過榕樹,榕樹的氣根給了我很深的印象。眼下,這吊蘭的根須不就是它的“氣根”?榕樹因氣根而“獨木成林”,蔚為大觀,吊蘭也會因為植株的根須而不斷繁殖,構(gòu)成氣勢,前提條件就是它也必須生長在地上。
可如今,吊蘭被養(yǎng)在盆中,植株的根須怎么也接觸不了大地,它們只能成天懸在距地面一米多高的空中靜默著,它們所需要的水價和氧份,也只能通過它們依附的走莖而獲得,根本不可能自己從土壤中汲取。沉思中,我突然感到了人的自私,為了滿足自己審美的或功利的需要,而遏制吊蘭的自然生長。盡管如此,但植株卻一刻也沒放棄內(nèi)心的那份希望,要不,它們的根須為什么要努力長那么長?
這時,我想到了吊蘭的花語:“無奈而又給人希望”。當(dāng)初,是何人因何事而給出這句花語。我想,在這里我們無需要弄個明白,我們只需聚焦植株的根須,從中,就能看出吊蘭的無奈以及內(nèi)心未竭的希望。 巧得很,我在寫了上面幾段文字后,偶在“騰訊新聞上看到了一則圖片故事:“園林工‘蝸居’立交橋下十年”。故事中講到一位姓李的婦女,來自貴州,雖然生活是如此窘迫,“但她臉上卻經(jīng)常洋溢著樂觀的笑容”?吹酱颂,我自然想到了吊蘭的花語。是啊,“現(xiàn)實很骨感”常令我萬般無奈,但我們心中又何曾放棄那“豐滿”的理想,否則,我們就折斷了生存的精神支柱。 |